猪的别名和雅称
猪在中文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别称和雅号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:
1. 乌金 :唐代张鷟《朝野佥载》中提到,拱州有人通过养猪致富,因此称猪为乌金。
2. 黑面郎 :因猪的面部有时呈黑色,故有此称。
3. 汤盎 :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,称猪为汤盎。
4. 豚 :古代对小猪的称呼,也泛指猪。
5. 彘 :古代对猪的称呼,使用频率仅次于“猪”。
6. 豨 :古代对猪的称呼之一。
7. 兰子 :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《正字通》中提到,豚(小猪)也可称为兰子。
8. 糟糠氏 :以猪的饮食习惯别称,猪以糟糠为食。
9. 长喙将军 或 参军 :因猪的喙长,古时戏称。
10. 亥日人君枣 :古人用地支与生肖相配,猪配亥,故有此称。
这些别称和雅号反映了猪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,以及人们对其形态、习性和用途的认识。猪不仅是重要的肉类来源,还用于制作各种食品和工业原料,如火腿、腌肉、香肠和肉松等制品,猪皮、猪鬃和猪肠衣可作工业原料,猪血和猪骨可制成饲料用,内脏和腺体可提制医疗药品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猪在不同地区的别称有何差异?
猪的雅称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?
如何根据猪的形态特征取雅称?